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華為的2020:營收凈利在夾縫中增長,消費者業務增速驟降
記者|陸柯言
“爭取明年還能發財報”已經成為華為每年業績發布會上的一個經典梗,盡管有些夸張,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這家明星公司當下的困境——外部制裁導致核心業務增長遇阻,新興業務需要追趕時間,夾縫中求生仍是華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題。
3月31日,華為公布了2020年財務報告。財報顯示,受到疫情和制裁雙重影響,華為2020年業績增長速度放緩,但基本實現了經營預期,其中銷售收入8914億元,同比增長3.8%,凈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
分業務來看,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4829.2億元,同比增長3.3%;運營商業務營收3026.21億元,同比增長0.2%;企業業務營收1003.3億元,同比增長23%。
分地區看,2020年中國地區營收5849.1億元,同比增長15.4%,占比高達65%;海外收入3064.6億元,除中國之外,歐洲、中東、美洲、亞太地區收入均在下滑,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業務無法使用GMS。其中美洲下滑最嚴重,下滑幅度達24.5%。
疫情和制裁下仍然保持增長的確難得,更難得的是,華為仍然維持了占總營收16%的研發投入。但這份財報也釋放出了一些危險信號,比如營業利潤下滑,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速驟降等。
華為解釋稱,制裁和疫情的確給華為帶來了影響,但華為并不是一家追求高利潤率的公司。隨著疫情的恢復,華為對明年的收入增長仍然抱有信心。
消費者業務承壓
制裁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華為2020年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長3.3%,增速達到新低。過去五年來,由于手機業務大獲成功,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了飛速增長,收入貢獻甚至超過運營商業務,是集團營收貢獻的主力。2016-2019年,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速分別為36.2%、45%、31.9%和42%,而今年相比最高點時跌了近42個百分點。
供應鏈危機之下,手機業務首當其沖。自谷歌斷供華為后,后者的海外銷量就受到重挫,臺積電等關鍵芯片供應商的斷供更帶來致命一擊。去年9月15日禁令生效之后,這些廠商就不能再為華為生產新的芯片。目前華為所有的手機芯片都依賴當時所得的最后一批庫存,導致華為手機嚴重缺貨,銷量下滑。
華為的加速囤貨也導致其現金流下跌至低點。2020年,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為352.2億元,同樣是近五年新低。但華為表示,不會因此削減研發投入,反而會加大研發力度。
Canalys報告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的中國市場,華為(包含榮耀)手機出貨量為1880萬臺。盡管其市場份額仍然維持第一,但已從2020年第三季度的41%下降至22%,而OV、蘋果、小米的份額均在增長。
手機是消費者業務的收入支柱。但壞消息是,隨著芯片庫存的消耗,這種下滑趨勢在2021年可能會更加嚴重。Counterpoint發布的2021年2月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報告顯示,華為的排名已經下滑至第五,份額僅為4%。
在全球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華為手機業務前路仍然是謎。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采訪中透露,盡管芯片供應緊張,但華為仍將持續推出旗艦機型,也就是說今年的P50和Mate50或許仍然在路上。顯然,華為當下采取的是一種拖延策略,盡量節省芯片的使用,保持手機研發投入與更新,再觀望其它出路。
芯片的制裁同樣影響到華為其它部門,包括負責芯片設計的海思。過去海思設計的麒麟芯片曾是華為手機最具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外界擔憂在手機芯片無法生產之后,海思的業務也將受到影響。不過胡厚崑表示,目前海思狀況仍然穩定,還有許多創新工作在研發當中。有種說法是,華為將開啟芯片自主生產之路,但其多位高管都強調,華為仍然保持與產業鏈合作的態度。
華為一位中層曾告訴界面新聞,公司內部對未來制裁形勢的走向并不樂觀,也想過很多種最壞的打算,剝離榮耀就是其中一種。華為財報顯示,出售榮耀業務為華為帶來了100億元的定金。
消費者業務并非沒有增量。胡厚崑提到:“手機只是消費者業務的一部分,去年盡管手機銷量下滑,但‘1+8+N”戰略下其它產品與服務的銷量有可喜的增長,讓我們對消費者業務仍然充滿信心。”不過,目前手機仍然是一切IoT設備的核心入口,如果華為在手機覆蓋量上長期缺位,IoT產品的銷量同樣面臨危險。
尋找下一個“華為手機”
運營商業務曾是華為營收的主力,但去年增長幾乎陷入停滯,增長率為0.3%。一方面,受制于疫情影響,許多通信工程停工;另一方面,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英國等國家宣布停止與華為在5G建設領域的合作,導致華為市場份額下跌。
兩大業務都面臨壓力,迫使華為急于尋找下一個增長支柱。這家公司近一年的許多動作都在佐證這一點——頻繁宣布與車廠合作,強調智能汽車業務的重要性;“常勝將軍”余承東兼任云與計算BG總裁,表示要加強終端與云的打通;任正非頻頻到訪煤礦、鋼鐵傳統企業等等。以上都表明,To B業務被華為視為未來有力的增長極。
由于華為一直是按客戶群劃分收入結構,因此云與計算業務收入也被劃入企業業務營收當中。2020年,華為企業業務收入增速23%,貢獻了最強的營收增長,且比去年高出不少,展現出了較強的增長勁頭。
Canalyt報告顯示,2020年,華為在中國公有云市場排名第二;在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達222.2%,為全球增速最快。但有華為員工向界面新聞透露,任正非的目標一直是第一,內部對華為云的期待“比現在高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除了兼任云與計算BG總裁,還擔任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統一管轄兩個業務的投資決策關系。不難看出,這一調整的目的是加強終端、云、智能汽車各方的打通,將華為在終端領域的優勢和用戶體驗反饋到其它各個業務上,培養華為獨特的競爭力。
不過,具體怎么通、怎么連,如何形成優勢,仍然需要進一步商討。一位華為云與計算BG員工對界面新聞表示:“內部掣肘仍然很多,組織和匯報關系混亂一直是老毛病,任老板批評過很多次,余總的調任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厘清這種障礙。”
至于造車,盡管華為與北汽、長城汽車聯手的傳言不斷,但胡厚崑在采訪中再次重申華為“智能汽車部件供應商”定位不變。曾與華為合作過的一名車廠工程師對界面新聞表示,華為發布的“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可以視為是一個車標,“該有的都有了”,但以華為目前的客戶體量和產品落地程度來看,投入真正能夠反映到營收上,可能還要再等幾年時間。
智能汽車領域的對手正變得越來越多。隨著百度、小米等廠商相繼宣布造車,華為也必須鞏固自己的技術護城河,加強在行業內的話語權。
華為消費者業務內部有一種說法,用手機業務的成熟思路來做產品,很多時候都能實現成功。這句話有一定道理——消費者業務的打法大多相似,品牌培育用戶忠誠度并不難。但To B業務的規則卻完全不同,華為的慣用打法能否奏效,仍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責任編輯:薛永瑋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