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單】小米造車引爆20cm漲停!我們找到了小米造車受益股(名單)
【主力資金】尾盤6股遭超1億資金瘋狂拋售(附尾盤資金買賣前30股名單)
3月31日,中原證券發布了年報。2020年,中原證券實現營業收入31.03億元,同比增長30.80%;實現歸母凈利潤1.04億元,同比增長79.14%,業績“看上去很美”,但1.04億元的凈利潤在已披露年報的25家A股券商中墊底。
細分業務看,中原證券收入大幅增長主要是依賴毛利率較低的期貨業務及“靠行情吃飯”的經紀業務。值得一提的是,在火爆的A股行情下,公司自營收入大降7成;同樣在IPO發行火熱、再融資政策松動情況下,公司的投行收入同樣下降;在“大資管”成為行業重要收入來源的背景下,公司投資管理業務收入不僅占比較小,而且呈下降趨勢。
業務結構隱憂重重
年報顯示,中原證券2020年業績增長主要依賴于期貨業務、經紀業務、信用業務。在中原證券31.03億元的收入中,經紀業務收入為8.93億元,占比為28.77%;經紀業務毛利為3.1億元,遠超公司總毛利1.49億元,是中原證券最依賴的業務。但經紀業務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業務,公司業績會隨行情波動而波動。并且隨著傭金率逐步下降,公司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
2020年,中原證券收入最高的業務是期貨經紀業務。年報顯示,中原證券主要依靠子公司中原期貨開展期貨業務,2020年錄得13.54億元的收入,占中原證券總營收的43.63%;經紀業務同比增長6.78億元,增幅高達97.48%,是中原證券2020年營收增長的最主要動力。
不過,中原證券期貨毛利率較低,2020年的毛利率僅為1.74%,雖然營收占比近5成,但其毛利僅為0.24億元,不及經紀業務的8%。中原證券期貨毛利率在同行中較低,如浙商證券期貨毛利率為4.39%;華安證券期貨經紀業務毛利率為21.64%,中銀證券代理期貨毛利率為33.4%。
值得關注的是,中原證券有三項業務與行業發展趨勢背離,這三項業務分別是投行業務、自營業務和投資管理業務。
2020年,在寬松的貨幣及財政政策條件下,上證綜指上漲13.87%,深證成指上漲38.73%,創業板上漲64.96%,A股行情火熱。不過中原證券自營業務卻呈下降趨勢,2020年,公司自營收入為1.24億元,同比下降70.52%,超過了7成。中原證券稱,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公司權益類投資遭受較大損失,對此公司及時調整策略,壓縮業務規模,通過委托投資、參與定向增發和股票投資等方式,下半年業績逐漸向好。
2020年同樣是投行業務爆發的一年。受益于注冊制進一步推行,IPO市場火熱,同時再融資政策松綁,權益類融資行業迎來爆發。wind顯示,2020年滬深兩市共有396家企業完成首發上市,募集人民幣4699.63億元,同比增長85.57%;上市公司再融資募集資金人民幣11516.94億元。但中原證券投行業務收入仍下降,2020年錄得收入1.79億元,同比下降14.54%。
研究認為,券商業務收入早期以證券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及證券自營業務等傳統業務為主;隨著我國居民財務管理意識的不斷增強,資產管理業務也成為證券公司日益重要的收入來源。在“大資管”時代到來之際,中原證券的投資管理業務收入占比較小,且呈下降趨勢。2020年,中原證券投資管理收入為0.85億元(占總營收的4%),同比下降46.28%。
毛利依賴經紀業務、營收占比最高的期貨業務毛利率卻很低、三大業務收入逆勢下降,這足以證明中原證券業務結構不合理,存在業績隨行情波動風險、盈利能力弱、缺乏競爭優勢等隱憂。
雖然中原證券凈利潤大幅增長近8成,但公司經營凈現金流卻大降。2020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13.71億元,同比下降60.7%,主要系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資的現金流出增加所致。
信用減值損失是凈利潤3倍
截至3月31日,A股共有25家券商公布了2020年年報。中原證券營收位列第20名,凈利潤位列第25名,暫時墊底。

造成中原證券營收排名與凈利潤排名差異的重要原因是公司信用減值損失較高。2020年,中原證券信用減值損失為3.45億元,是當期凈利潤1.02億元的331%。331%的比例在25家同行中也是“一騎絕塵”,高居榜首。
在中原證券3.45億元信用減值損失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最高,為1.66億元。在公司20.56億元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中,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規模最大,為17.07億元,占比為83.02%。
值得一提的是,中原證券頻繁因股質業務“踩雷”。年報顯示,中原證券踩雷的上市公司包括*ST節能(維權)(涉訴金額2億元)、*ST新光(維權)(涉訴金額2億元)、銀禧科技(涉訴金額1.88億元)、*ST長城(涉訴金額2億元)、ST科迪(維權)(涉訴金額4.32億元)等。這5家上市公司,有4家被ST,存在退市風險,且四家公司皆被立案調查,立案原因為信披違規、大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等。
中原證券連續踩雷存在重大隱患的上市公司,說明公司風控還有待完善。因為,券商的股質業務本質上是一種信用業務,對質押標的(上市公司)信用的考察是重中之重,且上述幾家披星戴帽的公司在東窗事發之前,已顯示出種種隱患。如,科迪乳業在被立案前,已然出現大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超過18億元的事實;神霧節能、長城影視、新光控股等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被多家專業化媒體質疑,這說明中原證券在考察這幾家上市公司時,或未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